【本週讀誌】《被討厭的勇氣》讀後心得-重塑心中大人的模樣

【本週讀誌】《被討厭的勇氣》讀後心得-重塑心中大人的模樣

文章最後更新於:2023 年 07 月 25 日

前言

童話書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Dollar Gill

我至今依舊記得孩提時期,每當自己翻開一本書仔細品味的當下,對於接收到的知識在心中所體驗到的那份波瀾有多麼強烈,那時我對於家中書櫃上的那本《小王子》尤其是愛不釋手。

安東尼・聖修伯里筆下刻畫的角色性格皆極為鮮明,然而比起故事的主角小王子,反倒是小王子在星球旅途中碰見的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以及地理學家等登場人物最是令我印象深刻。

大人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Marten Bjork

小時候單純地認為這些角色就代表了討人厭的大人,我有好長的一段日子都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但儘管如此,等到現在自己真的成了大人後,才赫然發覺這些「討人厭的大人」的故事中不僅承載著荒謬,還帶著一絲向現實屈服的無奈;換句話說,他們是如此戲劇化,同時卻又如此真實。

正好,閱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的過程也彷彿是帶領讀者重回兒時,能用與成人完全迥異的眼光來再次看待這個世界,得以重塑自己心中所謂「大人的模樣」。

過去的「原因」,當下的「目的」

過往回憶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JAlexander Andrews

過去決定現在

「因為過去所經歷的事件,導致了他今天的個性。」以這類方式來描寫一個人性格成因的理論在日常中似乎屢見不鮮,而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所主張的「因果論」也廣為眾人所知並接受。

佛洛伊德的理論認為一個人所展現出的個性、行為等等特質皆是有跡可循的,藉著追溯到過去生命中的一段歷程、單一事件假設其對人造成的影響,再經由爬梳前後的因果關係後,推導出當事人之所以會採取某種行事方式的結論。舉例來說,如果從佛洛伊德的角度來看,能試圖推論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孩童可能有個家庭不美滿的童年,藉由目擊父母毆打對方的恐懼而形塑出以拳頭支配他人的性格。

向前邁進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Noémi Macavei-Katócz

現在決定未來

相對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的理論卻是將重點從「受到創傷的經驗」轉為放在「選擇某種意圖作為目的」,而上述所舉例的狀況則會變成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而促使孩子選擇「不被他人傷害」當作人生目的,為了實現目標便讓自己成為性情暴戾、慣以支配的方式來發洩情緒的性格。

初次接觸這樣的理論或許會讓人難以接受,換句話說阿德勒的「目的論」迫使人們必須直面自己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不順遂,事實上都是由於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

但若事實真如佛洛伊德所主張的話,難道人類就得憑藉無法改變的過去而放棄改變的可能嗎?

六顆星球上的六種大人

星球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Solen Feyissa

不得不變成大人?還是選擇變成大人?

我想先稍稍提及一下《小王子》中主角在六顆不同的星球上所遇到的六種大人:

  1. 國王:享受著至高無上、支配他者的快感
  2. 愛慕虛榮的人:沉浸在別人投向他的讚美,卻無視一切意見相左的論點
  3. 酒鬼:想借酒澆愁,卻又對成天酗酒的自己感到羞愧反而愁上加愁
  4. 商人:只求佔有一切,反而遺忘擁有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5. 點燈人:墨守成規地做事,倒是沒想過是否有辦法改變既有的規矩
  6. 地理學家:著迷於手頭上的理論,卻了實地探索的價值

故事中小王子所碰見的六種人,也正好是現實中各種不同面向的縮影。對於一名陷在成人世界水深火熱之中的大人而言或許會說這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這是讓人得以融入社會的方式,但換個角度想,看在不諳世事的孩童眼裡確實是既荒唐又難以理解。

航行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Johannes Plenio

誰是大人,誰是小孩

接著我們再回頭看看《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所一路鋪陳關於「因果論」與「目的論」兩者間的論點,也彷彿是從大人與小孩的雙眼看世界,導致彼此結論大相徑庭的未必是誰對誰錯,只不過是出發的觀點不一樣罷了。

而在體會這一點後,本書的核心議題也隨即呼之欲出:「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也因為人會害怕改變現狀的緣故,日積月累地養成了在意他人評價的生活方式,因此活在他人的看法之中而失去了自由。

我是誰?由自己決定

衡量尺規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Sven Mieke

該不該照著既定規則走

孩子們經歷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學生階段長成大人之後,或許大多數人也早已對該怎麼在社會上生存有了共同的看法,舉凡從要如何選擇學校、科系、職業,再到「成功」、「幸福」要怎麼定義等等,似乎也都有各式各樣的指標與標準來衡量。

而我們也在大大小小的競爭之中學會如何定義自己和別人所處的位置,一切都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事事皆看似井井有條、有理可循,但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自己「不幸福」?

延伸閱讀:【本週讀誌】《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讀後心得-意外旅程是最珍貴的寶藏

金字塔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Michael Dziedzic

等級制度中思維的侷限

如果想試圖從書中探究背後的原因的話,不難發現其實社會中人們習以為常的「競爭思維」正好達到了將每個人「分級」的結果;藉由區分優劣便能非常輕易地將一群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再搭配成績、薪資、資產等等肉眼可量化的數字即可營造出理想中「幸福」的藍圖。

然而為了要讓自己從「劣等」的等級中躋身「優等」,不免俗地就必須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競爭局面,但既然是競爭就難免會產生「贏家」和「輸家」,而大家都在「擔心自己會輸的恐懼」中生活,這時候要人們開口談論「幸福」也因此成了天方夜譚。

每個人都能變得幸福的方法

美好幸福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Cristian Escobar

但勸每個人都放下想成為贏家的心態,從此世界上不再有競爭也太過不切實際,畢竟一旦沒有了可供比較的對象,又該如何評斷自己有沒有達成目標呢?這時不妨轉念一想,改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與其和他人競爭,倒不如「和自己比較」。

人生路途上的對手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時其實能讓目標更明確,當一個人談論自己是否成功的依據不再是經由外在的數字來評判,而是觀察自己現在是否比起過去有了進步。隨著紀錄自身「追求卓越」的變化反能讓人享受邁向里程碑的一段段過程;也因著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以往不同,追求幸福也不再遙不可及。

延伸閱讀:【本週讀誌】《恆毅力》讀後心得-堅持不懈造就不凡

總結

愜意閱讀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Thought Catalog

說到我與本書的淵源,正好是在拜讀過作者之一:古賀史健的另一本著作《取材・執筆・推敲》時,作者藉著以本書當作例子時有了粗淺的認識,而在《取材・執筆・推敲》閱讀完畢後終於有幸拾起這本頗具盛名、多年來長踞在銷售排行榜上的作品。

而個人認為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全書皆是用雙人對話的方式寫成,閱讀過程中讀者就像聽著哲學家與年輕人對談的第三人,整體而言非常流暢;另作者在《取材・執筆・推敲》提及構思本書時希望能撰寫出一本「能在時間洪流中存留的書」,因此本書中的所有對話皆特地避開了國家、時空與文化背景等等特色較為鮮明的元素,營造出無論是身在何處的讀者皆能代入的沉浸式體驗,這點令我感到很驚豔。

經典好書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Fallon Michael

除此之外,也由於我在閱讀本書前對於阿德勒心理學較為陌生,每當我進入一個新的章節時,既定的認知就有如被海浪沖刷般一次次地被推翻,彷彿意識在作者的字裡行間遊走之時也一併回到了兒時的自己——那個對萬物都倍感驚奇的自己。

但我並不想安於當個單純接收新知識的讀者,因此我也不禁和書中的年輕人一起想試著找出與哲學家不同的論點,但是卻不停落入想法被翻轉的情況,幾乎就像是我也加入了這場思辨之旅一樣⋯⋯

而我相信這也就是閱讀本書所能帶給讀者最為獨特、也最為動人的體驗。

書籍相關資訊

最後若你對於這本書有興趣,歡迎點選下方的資訊圖卡前往網路書店查看詳細內容。

若你對文章內容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在下方的留言區填寫回饋讓我知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別吝嗇點擊分享按鈕,這能讓更多人看見我的文章,
並真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by Aquamanda 阿瓜曼達

贊助一杯咖啡,支持我產出更多好文章

在〈【本週讀誌】《被討厭的勇氣》讀後心得-重塑心中大人的模樣〉中有 9 則留言

  1. 太常跟別人比較真的會讓自己過得很痛苦,就像版主說的要跟自己比較,只要現在的自己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就是好的進展,以這種態度去追求卓越,才能讓人開心地向前行,謝謝版大的分享,我會好好檢視自己的狀態的。

  2. 再度被您的文章吸引了。每個字,每張圖,都能感受到您的細心照護。成長,一直是我們這生最謎樣的課題,有時看似已經瞭透一切,但卻又被新的感觸打回原點。好消息是,我們並不執著答案,而是體驗的過程就完美了。

  3. 我小時候看小王子時,正好和阿瓜曼達相反呢~
    那時就像是國王+虛榮+酒鬼+商人+點燈人+地理學家的綜合…..
    以至於完全無法理解文字背後的畫面^ ^”
    —-
    我最開始接觸的也是老佛,但後來發覺沒有緣份
    中途接觸的便是阿德,有被觸動的感受~
    近日開始和榮格的《紅書》對話,又是另一種心情

    彷彿對應著思考、情感與奔放的意識……
    看的是書,但實際上是一場跨越百年、千年的對話…..

    1. 感覺佛洛伊德確實比較為人所知,剛接觸心理學時教材也多半以他的研究理論作為基礎,
      阿德勒便只聽聞其人的大名,倒沒那麼多機會好好深入暸解了。
      在某方面來說心理學和哲學算是滿相似的呢,藉由思考與對話來探究一項學識,
      確實是一份很獨特的體驗~

      1. 鹽烤鯖魚定食

        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個概念:過往的原因就算能做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今後的人生要如何進行都是當下決定的,我們永遠要為自己現在的選擇負起責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