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2023 年 07 月 25 日
目錄
前言
今天,我想在這篇文章內和你分享,我在閱讀《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這本書之後的感受,並試著從書中提及的要點來思考,我們可以怎麼為自己的人生做些看似微弱,但在將來卻會帶來龐大連帶結果的行動。
同時追兩隻兔子,最後一隻都抓不到
翻開書頁,一開頭作者便藉著標題這句俄羅斯諺語點明了本書的主旨。
環顧四周,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為了提升效率,而奮力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同時做愈多事;在我們稱讚這樣的多工策略是如何利用「節省時間」來「創造產出」時,另一方面卻也默默忽視了這對人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
或許人們普遍會認為,那些走在成功康莊大道上的人必定是做了「很多事」才得以坐擁如今的地位,因而為了向他們看齊,我們也在自己的腳前堆了許多等待處理的事項,然而埋頭交替進行手邊安排的「很多事」通常無法讓人感到踏實,相對的,隨之而來的卻是巨大的壓迫感。
但本書反倒推翻了上述「以量取勝」才能邁向成功的看法,作者認為若想要獲得成功,那麼「少即是多」就該是唯一準則,將目標濃縮成「一件事」,而你只需專注在這「一件事」上即可了。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沒這回事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Work-Life Balance) 是多年來熱衷討論的話題,主要是在追求能否摸索出一套解方,以在維持工作效能和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中庸之道,但本書卻直接挑明了說:工作和生活是永遠無法達到平衡的。
初次聽聞可還真是令我滿頭霧水,如果沒辨法取得平衡,那麼該如何兩者兼顧?作者給的答案是:訂定優先順序。
這種方式有點類似電腦作業系統所採用的優先權排程法,藉由根據某種標準為各種任務設定先後順序,優先權高的首先執行,完成後再執行優先權次之的⋯⋯以此類推。
而此時讓我們回到「工作」與「生活」兩者之間的討論,如果人將這兩種狀態看作分離且互不相干的領域,那麼為了保持成效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所需要耗費的心神就會讓我們精疲力竭,故此應將兩者看作互相交融的「工作與生活」,專注於將「一件事」做好,那麼就無需為了期望必須兩者兼顧而因此折損品質。
找出自己的「一件事」
那麼又該如何從模糊的方向中定義「一件事」呢?書中建議讀者可將「想要完成的目標」由遠至近依次視覺化分層為:
- 人生目標
- 五年目標
- 年目標
- 月目標
- 週目標
- 日目標
由於此時已將原先看似遙遠抽象的目標拆分成一段一段的里程碑了,這非常有助於當人在進行手邊的工作任務時,明確具體認知到自己其實是在向成功邁進,因此在專心致志投入的心態催化下,同時也能有效增進當前事項的執行品質,某方面跟我先前讀過的《先問,為什麼?》書中強調的關鍵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書作者另外也引用了一項有關於習慣的研究結果,要想養成一個新習慣,平均會需要花費不間斷的 66 天才能有效達成;而有時候人們所強調的「自律」其實並非是嚴格管控自己的行為,而是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發生的。
也就是說,專注進行當前要務,並持之以恆時,長時間所培養的好習慣便能和生活合而為一,進而給人帶來自律的感覺。
開始動身安排第一要務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最後作者將本書的重點濃縮成一段問句,鼓勵讀者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能做好哪一件事,而做了之後,其他的事會變得容易去做?或甚至是不必做?
接著藉由訂定「大而明確」的目標用以引出「大而明確」的答案,即能使「我現在應該做什麼」變得清晰容易且界定,而在致力於聚焦「一件事」後,長期可產生的骨牌效應就會從此處開始緩緩發生作用。
總結
近年來「極簡生活」也開始蔚為風潮,閱讀本書過後不禁意識到,其實除了室內環境需要「斷捨離」之外,自己的內心也有需要「斷捨離」的時候。
與其耗費心神著眼於「我需要什麼」,還不如篩選出「我不需要什麼」來得重要。
以往都是在一片混亂的狀態下工作,滿腦子只想著「我該做這個」、「我得做那個」,毫無規劃的生活確實幾乎要把我壓垮了,而我卻還沉浸在自以為做了很多事的自滿當中,對偏離航道的作為倒是一無所知;本書正好成了一記當頭棒喝,及時提醒我該是時候修正看待生活的方式了,我也得以重新架構通往目標的階梯。
書籍相關資訊
最後若你對於這本書有興趣,歡迎點選下方的資訊圖卡前往網路書店查看詳細內容。
若你對文章內容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在下方的留言區填寫回饋讓我知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別吝嗇點擊分享按鈕,這能讓更多人看見我的文章,
並真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by Aquamanda 阿瓜曼達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每個人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像個無頭蒼蠅不斷用蠻力尋求出口,不知道自己的順序在哪,感謝版主的讀後分享。
越來越多人當斜槓族,一個人能做的事多了,但時間管理變得更加重要, 才不知道忙忙忙為了什麼,感謝版大的善意提醒。
感谢版主的分享,设定目标后确实更容易按照步骤完成项目,但是有时拖延症会找上门,该怎么有效避开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