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讀誌】《逆向工程》讀後心得-像演算法一樣思考

【本週讀誌】《逆向工程》讀後心得-像演算法一樣思考

文章最後更新於:2023 年 07 月 25 日

前言

成功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ᴊᴀᴄʜʏᴍ ᴍɪᴄʜᴀʟ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創造卓越的成就達到頂尖地位,其背後長久以來親身實踐的方法究竟是什麼?想必這是大多數決定翻開這本書的讀者迫切想得知的答案,當然,我也是這其中一人。

綜觀當今的世界局勢,企業要在市場上穩健長存已絕非像過往那樣,只需倚靠單一商業模式,並依循傳統方針走保守策略即能保證安穩無虞;而相對的,當對象從「企業」換成「個人」時,我們也應要保有類似的警覺心。

多采多姿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Agence Olloweb

如今判斷一個人能否不被市場淘汰所根據的標準,除了專業領域的必備技能之外,還需要檢視這個人是否擁有「自學力」。而除了不斷發掘有潛力的領域並著手進修以外,如何善用「快速學習」的能力以便可在有限的時間內隨時精通新技能,則成了我們下一階段要努力的目標。

今天,我想在這篇文章內和你分享我在閱讀《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全球頂尖創新者、運動員、藝術家共同實證》之後獲得的嶄新觀念,並從書中所述做出精華節錄,說明我們能怎麼開始在生活中實行「逆向工程」累積對自身有助益的智識,並以此奠定邁向成功的基石。

本書簡介

各類傑出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vnwayne fan

本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於觀察各個產業傑出人士,試圖對其進行逆向工程,以便找出共通模式等要素並加以活用,並確切講述能讓人共鳴的作品究竟是由什麼原因而造就的。

第二部分則會是將重點放在探討如何將具備豐富可塑性也兼具潛能的知識原石,打磨成一門屬於自身的精湛技藝。

另外也經由各個不同領域如: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人類動機運動心理學學習記憶專精技能文學電影音樂行銷商業以及電腦科學的數十項研究作為佐證,幫助讀者理解自己該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逆向工程是什麼?

打造成品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Clayton Cardinalli

如果你直接打開「逆向工程」在維基百科的頁面嘗試理解的話,可能會對本書的撰寫目的感到困惑,畢竟讀者並非是為了單純想學習如何拆解一項成品,再著手製造一個類似的東西而來的。

但書中深入研究的並不是這般如此單純「具象化」的技術,而是將其「抽象化」所濃縮成的一種概念。

藉由讓自己的思維模式轉化成以此種邏輯作為中心骨幹後,即可在一瞬間讓眼前所見的各類型知識領域成為可供大腦分析解構的資料組;而這將會是在現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想要不被市場淘汰的每個人所應具備之一項基本能力。

獨自思辨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Kenny Eliason

當一段談話的主題圍繞在「人類的非凡成就與卓越表現」時,大多數人會將這樣的結果歸因於兩種類型:一是「天賦」,也就是「成功是經由與生俱來的長才,與職業的高度契合所造成的」;二是「練習」,主因並非在於先天優勢,而是「後天以有效的方式精進技能,並付出比常人多上好幾倍的努力」。

這項亙古論辯我在先前關於《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這本書的讀後感中也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若結合這兩本書的核心概念,我會說「恆毅力」是通往成功之路上所需的必要心態;而「逆向工程」則是為了能夠穩健地走在這條路上所能夠採用的最有效方式

延伸閱讀:【本週讀誌】《恆毅力》讀後心得-堅持不懈造就不凡

進行逆向工程的切入點

臨摹專家技法

臨摹畫作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Olia Nayda

書中以數名文學作家如何精進自身的寫作能力為例,他們會先研究一份傑出的文字作品,接著就先將它擺放在一旁,單純憑藉自己腦中對於作品的那段記憶,重新寫出一份自己的版本,最後再加以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此外,存於我們印象當中的許多知名畫家,他們也經歷過大量臨摹仰慕藝術家作品的創作時期。

無論是文學家還是藝術家,在臨摹的過程中所要追求的並非是要和原作完全「一模一樣」,而是藉由在過程中感受臨摹對象的用字遣詞或是筆法,並加以記錄這樣的優勢和特色來幫助提煉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風格。

剖析致勝模式

獨特曲線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Irene Irene

這段以美國作家寇特・馮內果 (Kurt Vonnegut) 所提出的六種故事發展軌跡為例:

  1. 由窮困潦倒到功成名就(上升式的情感曲線)
  2. 由功成名就到窮困潦倒(下降式的情感曲線)
  3. 身陷洞裡(先是落入谷底,接著攀上高峰)
  4. 伊卡洛斯(先是高高在上,接著落入谷底)
  5. 灰姑娘(崛起,跌落,崛起)
  6. 伊底帕斯(跌落,崛起,跌落)

而在馮內果提出這項理論約七十年後,資料科學家分別把將近兩千本小說,和超過六千部電影劇本的這兩種龐大資料庫當作樣本拿來分析。結果發現,果真大多數故事都依循這六種敘事曲線進行;科學方法因而證實了所謂「故事公式」的真實存在。

逆向工程是抄襲嗎?

談到這裡,或許你心中會冒出一個疑惑:「這樣難道不算抄襲嗎?」藉由高度模仿他人作品或是拆解別人家產品原料的這種行為,貌似跟「剽竊」的定義相近。但逆向工程本身並不代表盲目照抄,也不屬於突發創新。而要想釐清逆向工程到底該歸於哪一類,主要得先從我們「深信不疑」的概念開始講起。

「原創」是否等同於「創意」

相互衡量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Elena Mozhvilo

直接先切入書中所要講述的重點:「簡單來說:與逆向工程相反的不是原創性,而是戴著智識眼罩行事。

就一般人對「原創」的定義而言,他們會期望看到一個不只前無古人且後無來者,也絕對不會在同時期其他人身上看到其相似之處的「先驅」。

但事實上,這是種對於「獨一無二」所衍伸出的理想化概念,如今搶得先機並非等於能為自己的構想發揮出新奇的運作方式,這只是純粹的「新穎」,而要如何使眾人欣然接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創意」的核心關鍵在於一個人要如何融合來自各方的點子,結合出最為讓人想不到的結果。因此環顧生活中那些能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多半是利用世人早已熟悉之物,或者說習以為常的概念作為基底,再加上別具慧眼的詮釋完成一道道耐人尋味的美饌佳餚。

「模仿」對創作所帶來的助益

受到啟發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Jack Carter

2017 年在《認知科學》期刊 (Cognitive Science) 上發表了一篇引人入勝的論文提問,東京大學的創意專家岡田猛 (Takeshi Okada) 與石橋健太郎 (Kentaro Ishibashi) 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繪畫工作坊。

工作坊的時間安排很簡單:首先將參加者分成兩組,一組被指導連續三天接續不斷地素描一件又一件的作品,而另一組除了素描之外,在第二天參加者會被要求必須模仿一幅專業畫作,然後第三天再繼續完成素描。

那麼問題來了,實驗過後的哪一組會比較有創意呢?

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往往也大幅顛覆了大多數人對於創意所抱持的看法。但是直接宣稱模仿既有的優秀作品能夠提升創意能力,聽起來倒是有點難以讓人信服;因此兩位研究者解釋說,這項發現告訴我們的,是在於複製模仿行為本身,以及後續受到這項行為啟發的作品者兩者必須區分開來。

也就是說,迸發的創意並不是在你模仿名家畫作的當下如涓涓細流般在畫布上流出進到你的腦子裡的,而是在複製的過程中不經意地汲取對象描繪物體的筆法,而當你回頭再度拿起炭筆開始素描時,腦中所接收的片段將會讓你跳脫第一天面對素描物體的框架,因而讓第三天創作的作品綻放新意,顯得較為突出。

所以「抄襲」是?

空罐子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Brian Yurasits

當然,勢必也會有人選擇背離正道。他們曲解本書想傳達的核心宗旨,直接照搬別人家的致勝產品後,端出一盤粗製濫造的重組物,並貼上自己的標籤想試著說服大眾這是「原創性」,但我們心裡都明白,這不過就只是又一個喪失靈魂的空殼罷了。

大眾未必每次都能接納創新

總括來看音樂文化的歷史洪流,1913 年在巴黎首演的芭蕾舞劇《春之祭》恰好就是一個名留青史的經典例子。

如果你好奇《春之祭》是什麼樣的芭蕾舞劇的話,可以播放下方的影片嘗試回到當年的香榭麗舍劇院 (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感受看看那時的氛圍。

2009 年法國電影《香奈兒的秘密情史》(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中的《春之祭》片段

當時大部分觀眾對芭蕾舞劇的期待無非就是能觀賞像是《天鵝湖》《胡桃鉗》這類,邊欣賞舞者優美的姿態,邊聆聽悅耳的作品了,但《春之祭》與古典芭蕾截然不同,它並不屬於這類作品。

劇中舞者的服裝並非傳統印象中的芭蕾舞裙,而是近似部落原住民的服飾;而在樂曲的部分也充斥著尖銳、不和諧的旋律,種種令人焦躁的曲調交互夾擊,再加上舞台上舞者們那看似怪異的肢體動作,在當時可說是引起了軒然大波。

若你對《春之祭》的故事感到好奇,推薦可閱讀【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這篇文章中有針對這部劇的詳細介紹。

最適新鮮感

新鮮點子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Kristopher Roller

在美國影集《廣告狂人》(Mad Men) 中有一位虛構角色名叫唐・德雷柏 (Don Draper),他是一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他知道觀眾要的是「老套但是帶有一縷新意的點子」,因此無論是出神入化的技術仿造,還是難以置信的創新開發,兩者都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最好的方式是取其中庸之道——依循那些世人們大致熟悉、或是常見但略為帶些變化的元素。

2014 年,一群哈佛研究人員透過實驗分析,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類型的醫學研究提案才能夠獲得專家小組給予的補助金挹注。結果發現,那些「帶有少許新奇感」的提案往往都能讓其它提案相形見絀;身為參與那項研究的研究員之一,哈佛商學院教授卡林・拉哈尼 (Karim Lakhani) 也提出一個新詞來描述這種現象,他稱之為:「最適新鮮感」(optimal newness)。

思想交配

交互融合示意圖
圖片來源:Unsplash by Dan-Cristian Pădureț

並不單單只有今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創新科技會嘗試這樣做,甚至連徹底顛覆世界既有規則的「破壞式創新」,事實上只不過是將各方領域的常見概念相互搭配、混合、吸收後,產生出一個效益最佳的集合體。

書中也引用作家馬特.雷德利 (Matt Ridley) 所說:「創意就是『思想交配』所產生的結果。」因此,融合多種不同的既有構想是找出自身特有新意的途徑之一。不過,這種方法有個重要的限制:要怎麼運用「找出獨特影響的能力」。

以美國導演昆汀.塔倫提諾為例,他有著能在主流文化之外找尋靈感的能力,引進他最喜愛的元素融合進他的電影後,即完成了一部充滿他個人特色的作品。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大概可以得到一組步驟:觀察分析歸納整理,最後是輸出。有如進行機器學習演算法那樣,先是獲取大量的資料後,再判別各個目標具有的特徵,接著依據這些特徵篩選出可能的結果,之後彙整出一個可能的模式藉此預測行為,最後做出結論。

若你對文章內容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在下方的留言區填寫回饋讓我知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別吝嗇點擊分享按鈕,這能讓更多人看見我的文章,
並真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by Aquamanda 阿瓜曼達

贊助一杯咖啡,支持我產出更多好文章

在〈【本週讀誌】《逆向工程》讀後心得-像演算法一樣思考〉中有 2 則留言

  1. 所謂的原創,
    其實就是別人不知道出處的抄襲
    之前看過這句話,
    雖然有些誇張,
    但是挺合理的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